Alpine Linux 成為最佳輕量級伺服器發行版的主要原因
Alpine Linux 是一款專為虛擬機器 (VM)、Docker 容器和嵌入式系統量身定制的高效能、超輕量級發行版。在各種VM 和Docker 設定中使用它六個月後,我想分享為什麼Alpine Linux 是伺服器輕量級Linux 發行版的絕佳選擇的令人信服的原因,以及我在使用它時遇到的一些挑戰。
我第一次發現Alpine Linux是在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RHEL) 中研究 libvirt 時。出於對系統功能的興趣,我設定了一個測試虛擬機器來探索其作為我的基於 Ubuntu 的伺服器設定的替代品的潛力。現在,經過六個月的體驗,我對它相對於其最小佔用空間的功能印象深刻。
1.低階伺服器上的高效能效能
對我來說,Alpine Linux 的主要吸引力在於它能夠在虛擬機管理程式中僅使用128 MB RAM 進行操作,這對我的低規格伺服器有很大好處,使其能夠在不耗盡系統記憶體的情況下運行多個伺服器實例。
Alpine 透過剝離大多數 Linux 發行版中通常包含的不必要的程式和實用程式來實現這一目標。例如,它沒有附帶標準的 GNU 核心實用程序,而是選擇 Busybox,它整合了許多類似 UNIX 的工具。
從 Ubuntu 和 RHEL 過渡後,我發現 Alpine 的極簡安裝方法令人耳目一新。當我試圖讓作業系統根據我的需要運行時,我很少遇到與作業系統的衝突。
2. 提供多樣化的安裝選項
Alpine 的另一個優點是提供跨多個平台的安裝媒體。除了 x86_64 之外,它還支援 Raspberry Pi 等 ARM SoC 和 Xen 等虛擬機器管理程式。
這種級別的平台支援是我真正欣賞的,因為它使我能夠在各種架構和系統上使用相同的作業系統,從而由於無縫環境導入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新機器的設定時間。
3. 維護和升級簡單
Alpine Linux 提供了非常簡單的伺服器體驗。它預先打包了 APK,這是一個高效的套件管理工具。在我六個月的使用過程中,我從未遇到過 APK 錯誤地解決依賴關係或在更新過程中破壞軟體包的情況。
此外,APK 套件管理器的速度非常快,讓我只需 5-10 秒即可升級我的系統和第三方套件。與傳統的 Linux 發行版相比,這種效率顯著減少了整體伺服器維護停機時間。
4.優秀的Docker容器性能
除了強大的伺服器之外,Alpine Linux 還作為 Docker 主機表現出色。其最低的資源要求允許多個 Docker 容器的無縫操作,而不會給基礎系統帶來沉重的負載。
Alpine 還提供了一個非常精簡的系統版本,可以輕鬆部署在 Docker 容器中,非常適合磁碟空間和記憶體有限的情況,例如在嵌入式裝置上。
此外,Alpine 在其社群儲存庫中提供了 Docker 及其插件,這簡化了 Docker 主機設定並消除了對外部儲存庫的依賴。
5.針對各種工作負載的高度可自訂性
Linux 發行版以其適應各種工作負載的多功能性而聞名。儘管如此,找到一個可以輕鬆定製而不剝離其內建框架的系統可能是一個挑戰。
Alpine 透過提供「全新」Linux 體驗而脫穎而出。其社區存儲庫簡化了針對任何預期目的的客製化。就我個人而言,我將 Alpine 用於我的 Web 伺服器、Urbit 星球,甚至是我的 Minecraft 伺服器。
此外,Alpine Linux 直接從其 ISO 提供各種安裝方法,支援從硬碟上的傳統系統到完全透過 RAM 運行的 USB 驅動器上的便攜式安裝。
使用 Alpine Linux 的缺點
雖然 Alpine Linux 是一種出色的輕量級伺服器解決方案,但它並非沒有缺點。本節探討了我在使用此發行版時遇到的一些挑戰。
1. 標準 C 函式庫對 musl 的依賴
Alpine Linux 的一個顯著缺點是其標準 C 函式庫使用musl而不是glibc 。鑑於其不同的實現,一些為 glibc 設計的應用程式可能無法在 Alpine 上正常運作。
musl 和 glibc 之間的一個顯著差異在於它們的 DNS 解析方法。基於 Glibc 的發行版順序引用「/etc/resolv.conf」文件,而 musl 同時查詢所有條目。因此,如果回應的 DNS 伺服器缺少必要的記錄,我偶爾會在 musl 中遇到 DNS 解析失敗的情況。
2. 軟體包更新延遲
另一個限制是,與其他極簡發行版相比,Alpine Linux 經常落後於最新更新。這是由於其設計為固定版本發行版,每半年更新其係統和儲存庫。
雖然這並沒有顯著影響我作為伺服器的使用,但我確實遇到了一個問題,即我的Alpine 系統卡在具有嚴重安全缺陷的Tailscale 版本上,我透過遷移到Alpine 的滾動發布分支解決了這個問題。
3.OpenRC代替Systemd
除了 musl 和軟體包更新的問題之外,使用 Alpine Linux 還帶來了過渡挑戰,因為它的初始化系統是 OpenRC,而不是 RHEL 和 Ubuntu 中廣泛使用的 Systemd。
對於習慣使用 Systemd 管理服務文件和系統守護程序的人來說,這種差異可能會有點令人震驚。雖然我透過使用 Gentoo 的經驗對 OpenRC 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我仍然需要重新熟悉自己才能有效地管理我的 Alpine 伺服器。
Alpine Linux 與其他流行的輕量級伺服器發行版的比較
Alpine Linux 並不是我在伺服器上使用的唯一輕量級發行版。在本部分中,我將詳細介紹 Alpine 如何與我長期測試過的其他流行的簡約 Linux 作業系統進行比較。
Ubuntu 與 Alpine Linux
Ubuntu Linux Server 是我用於伺服器操作的首批發行版之一,因為它具有用戶友好的安裝程式和捆綁的應用程序,從而簡化了託管過程。它的安裝程式甚至包括在初始設定期間安裝第三方應用程式的選項。
然而,我很快就發現 Ubuntu Server 資源消耗大且靈活性有限。與 Alpine Linux 相比,Ubuntu Server 的基本安裝需要至少 1GB RAM 和 5GB 磁碟空間,這使得在不消耗 RHEL 虛擬機器管理程式上所有可用資源的情況下運行多個執行個體變得具有挑戰性。
Debian 與 Alpine Linux
接下來我將一些伺服器機器遷移到 Debian Linux,它作為 Ubuntu Server 的上游基礎,提供比 Ubuntu 更穩定、更輕的系統。儘管如此,我還是遇到了一些阻礙我全職使用 Debian 的問題。
最值得注意的是,Debian 的軟體包在功能更新方面經常落後。雖然 Alpine 有時會遇到延遲,但它通常會在六個月的時間內趕上其軟體包版本,我發現這更易於管理。
此外,Debian Stable 在其預設儲存庫中缺少一些關鍵應用程序,包括 Docker,這需要運行外部儲存庫,從而使長期維護變得複雜。使用 Alpine Linux,我從未面臨過缺少伺服器必需軟體包的挑戰。
Arch Linux 與 Alpine Linux
在我找到 Alpine 之前,Arch Linux 是我首選的伺服器發行版。其快速且輕量級的作業系統允許快速設定伺服器,並且提供了最新的軟體包,有助於對最新的 Linux 技術進行實驗。
然而,Arch 的滾動發布模式很快就出現了問題,需要每隔一到兩週頻繁更新,這使得伺服器維護變得複雜。由於擔心潛在的漏洞,我意識到 Alpine Linux 可以滿足我的大部分需求,同時保持輕量級且易於部署,因此我轉而使用 Alpine Linux。
總之,Alpine Linux 是一款出色的輕量級伺服器作業系統,能夠平衡功能、適應性和高效的資源利用。我衷心向任何正在尋找適合裸機設定和虛擬機器的精簡 Linux 系統的人推薦 Alpine。
深入研究 Alpine 成為傑出的輕量級 Linux 伺服器發行版的原因,並將其與其他發行版進行比較,標誌著對資源高效作業系統的探索的開始。如果您對振興舊硬體感興趣,請查看一些可用的最佳輕量級 Linux 桌面發行版。
圖片來源:Tim van der Kuip,來自 Unsplash。所有螢幕截圖和修改均由 Ramces Red 進行。
發佈留言